昨天,“情歸大海,思念永存”2023年蘇州市骨灰海葬共祭活動舉行。 記者 楊海石攝
昨天,“情歸大海,思念永存”2023年蘇州市骨灰海葬共祭活動舉行。 記者 楊海石攝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林琳
昨天,結束了幾日連綿陰雨,終于迎來了春日暖陽。由蘇州市民政局主辦、蘇州市民政綜合服務中心承辦的 “情歸大海 思念永存”蘇州市第7次骨灰海葬共祭活動在上海舉行,這也是近5年來,蘇州首次舉辦海葬共祭活動。來自蘇州各(縣)市區的190位家屬懷著崇敬又不舍的心情,送別79位逝者。到場的市民中,不僅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朝氣蓬勃的青年,還有稚嫩懵懂的孩子。
昨天上午11點,伴隨著現場小提琴演奏的悠揚樂聲,在禮儀人員的引導下,家屬手持菊花,有序護送骨灰從上海吳淞客運碼頭登船入場。耳邊縈繞著禮儀人員情真意切的旁白。跟隨家屬的腳步,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踏上了海葬輪船,前往指定海域參加共祭活動。
一上船,胡克的心情就激動起來,當天他和妻子一起來送別父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胡克的父親曾在上海當兵,當兵5年中很長一段時間在海上工作,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如今我們隨了父親的心愿,將父親的骨灰撒向大海,讓他回到年輕時工作的地方。”胡克說,父親生前就堅定地選擇了海葬,與大海的不解之緣讓他把這里作為最后的歸宿。“我們都覺得對逝者的悼念不應拘泥于形式,雖然不立碑、不留墳頭,但我們的思念永遠在。”胡克說。
隨著一聲聲汽笛長鳴,海葬輪船從上海吳淞客運碼頭緩緩離岸,開往生態環境部指定海域。中午12點多,在航行途中,莊嚴肅穆的海葬共祭儀式正式開始,活動組織單位向本次骨灰歸大海的逝者敬獻花籃,全體人員起立肅默、向逝者行鞠躬禮,并手持燭燈為逝者祈福。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航行,海葬輪船到達了指定海域,暫停航行。
“嘟——嘟——嘟——”三聲汽笛聲響起,在禮儀人員的引導下,家屬手捧逝者骨灰,在低回的樂聲中,將逝者骨灰和鮮花花瓣一同撒向大海,家屬目送親人與大海融為一體,向逝者作了最后的告別。
今年78歲的王雪英眼含熱淚,將老伴的骨灰撒向大海。“我的老伴生前喜歡游泳,年輕時還見義勇為救過幾個人,他對大海有獨特的情結,如今將骨灰撒向大海,讓他永遠與海在一起,也是實現了他的心愿。”王雪英說,海葬這種形式不僅綠色環保,而且能體現回歸自然的理念,意義深遠。
當天孫虞梅和兩個妹妹,一同送別父親。“我的父親一生為人正直,他常教導我們,‘活著不爭一片瓦,死了不爭一寸土’,他是我一生最敬佩的人。”孫虞梅說,“父親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樣寬闊,包容愛護著我們,教會我做人處事的道理。”
海葬活動結束后,市民政局還向家屬頒發了海葬紀念證書。家屬紛紛表示,沒想到海葬儀式辦得這么隆重,真正做到了讓逝者有尊嚴、讓家屬得慰藉。基于對參加海葬的逝者親屬的人身安全考慮,市民政局特意安排了醫務人員陪同,提供全程醫療保障。
海葬是一種造福子孫的功德善行。隨著殯葬改革深入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日益更新,海葬作為一種文明、節儉、環保的綠色殯葬方式,逐漸被廣大群眾所認可和接受。蘇州市自2012年首次舉辦骨灰海葬活動以來,參加活動的逝者骨灰數量呈上升趨勢,先后有273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海葬公益活動免除家屬所有海葬費用的同時,每例逝者骨灰發放2000元的綠色殯葬補貼。
為方便親人對海葬逝者的祭掃,每次活動結束后都會在吳中區鳳凰公墓“蘇州市級綠色殯葬示范基地”海葬紀念碑上鐫刻逝者的姓名,親屬可以隨時去祭掃。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