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滾動 >
高特佳孫佳林:新周期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更要保持堅定的信心和耐心
2023-09-28 11:06:59   來源:今日熱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9月25日-27日,第八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蘇州盛大召開,本屆大會聚焦源頭創新活力,探討我國醫藥產業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資本融合創新,來自國內外投資機構、醫藥創新企業及研究院所等百余家機構和政府領導、業界領袖、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及媒體齊聚一堂,共享生物醫藥行業盛宴。

9月26日,高特佳投資集團總經理孫佳林受邀出席大會“并購商業化論壇”,發表題為《新周期下醫療健康投資和并購機會》主題分享。她表示:目前,醫療健康產業正處在新周期,投資方面,一二級市場投融資遇冷,活躍度降低;但實業方面,2023年也有很多可喜的數據統計說明中國大健康產業尤其是生物制藥行業正在開啟高質量的全球合作,中國大健康產業迎來了新的起點和新的周期。新周期下,投資機構的投資邏輯需要迭代升級,同時更需要堅定信心和保持耐心,陪伴產業成長,共同期待春暖花開。

n 新周期下的投資更需要堅定信息和保持耐心

不論是股權投資一級市場還是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從今年上半年各公開統計看,都處于低活躍周期。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股權投資案例和金額已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分別同比下降了34.5%和38.9%,遠遠低于2021、2022年。

國內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節奏和全球一樣都在明顯放緩。上半年國內醫療健康產業投融資金額同比下降了43%,全球也下降了23%。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增速的放緩,另一方面,因為醫療健康領域投資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現階段投資人對高風險投資整體呈現出明顯的避險和惰性心理,一級市場投資變得愈發謹慎。

但我們也看到了可喜的現象,尤其是在并購市場:IPO路徑收窄,上市節奏放緩,但醫療健康產業的整合并購步伐卻顯著加快。上半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并購交易已披露金額779.7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的324億美元實現翻倍,國內以復星醫藥、泰格醫藥這類Big Pharma為代表的收購案例也逐漸顯現。相較海外,國內一二級市場的并購進程仍比較緩慢,在今年二級市場再融資放緩的背景下,我們將持續關注并購市場的發展,預計今年四季度或明年會迎來并購市場的增長。

從各方面數據和我們的實際感受來看,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市場的低點。在新周期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更需要堅定信心和保持耐心,因為臨床中還存在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患者對健康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大健康行業不斷發展的核心動力。高特佳投資成立于2001年,發展至今的22年間我們也已穿越了中國資本市場多個周期,作為深耕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長期主義者,我們對大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始終充滿了信心。

n 醫療健康產業投資邏輯要迭代升級

在國際局勢、國內政策、技術創新等多重周期性因素的影響下,原有的醫療健康產業投資邏輯面臨著新的挑戰,需要深刻把握科技與創新的價值、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投資機構的產業投資邏輯也要迭代升級。我分享幾點高特佳的觀察和體會:

第一,從治療向診斷再向預防的升級中國正在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第一批嬰兒潮在2023年都已進入60歲。秋冬季節對老年人來說,呼吸道感染并引發全身性的系統疾病發病率比較高,有可能短時間內就帶來國家醫療資源的負擔。因此,今年流感疫苗甚至是老年人四價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都得到資本市場高度的關注,它符合疾病預防關口不斷前移的政策要求,符合國家對于醫療體系從“管看病”向“管健康”的轉型。

同時,在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疾病預防能夠節約大量的治療費用,也可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所以,產業投資邏輯也應前移,不僅僅關注發病治療,要將疾病預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二,從深耕中國向全球布局升級國內的創新藥從2013年呈現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到2023年已完成了一個十年周期的升級。今年比較喜人的現象是國內license-out交易數量達到歷年來最高,反映出中國創新藥已經發展到能夠參與到全球競爭的新階段。

我相信,中國創新藥的未來一定是走全球化道路,In China for Global依然是不變的主旋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也有人開玩笑說今年大健康行業投資邏輯會不會變為In China for China或In Global for Global?我認為不會,面對持續的集采壓力和生存空間的擠壓,提早啟動全球化布局是企業打破市場天花板的重要路徑。

第三,從跟隨戰略向源頭創新的升級創新破萬“卷”,這一點在近幾年體現的尤為明顯,只有做到更新、更好、更快的企業,才有機會脫穎而出。與此同時,我們作為投資機構也在反思,面對真正具有臨床需求和源頭創新的藥物,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陪伴它成長。如果認準了團隊,企業所研究的靶點和方向,我們會匹配不同類型的基金進行更好的布局,可能甚至達到10年以上。同時我們也看到包括險資在內的越來越多長期資金流入市場,有利于保障產業健康、持久的發展。只有真正的耐心陪伴,資本才能促進實業的高質量發展,陪伴企業實現更新、更好、更快。

第四,從粗放經營到成本領先的升級近些年數字醫療、AI藥物研發等領域為什么受到資本的熱烈追捧,源自于基于技術創新的成本領先是未來3-5年的投資熱點,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集采降價、醫保控費持續推進,企業利潤普遍承壓,降本增效已成為大趨勢。今年我們特別建立了跟蹤機制,作為投后賦能手段之一,持續跟蹤所服務企業關鍵財務指標,加強企業在商業化模式、數字化營銷、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轉型,實現降本增效。而過去幾年融資相對容易,企業紛紛自建廠房擴產能,甚至集體入住陸家嘴高檔金融區辦公,企業都會為這些沒有意義的燒錢行為付出代價。

第五,從分散市場到產業重構的升級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現象普遍,港股破發頻出,IPO套利空間收窄及發行困難,都催生了產業并購退出的需求增加,因此產業將迎來重構。根據我們的觀察,國內醫療健康產業并購交易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未來將以上市公司和產業集團作為并購主導方,也將尋找國外優質資產跨境并購機會。

高特佳投資是一家具有并購基因的投資機構,早在2007年我們就完成了博雅生物的控股收購,后來又相繼并入了多家生物藥企業,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和平臺的打造,市值也從投資時的1億增長至100多億。另外,高特佳投資也控股著疫苗領域、診斷領域等多個優質標的。目前,我們也在與上市公司保持著密切溝通,正在推進一些標的并購,以協助企業進一步完成產能擴張和行業整合。

n 成功的并購=資產收購+產業協同=收益的正增長

新周期下醫療健康產業有哪些并購機會?

首先,IPO階段性收緊,投資機構更愿意嘗試通過并購退出。根據清科的數據,2022年PE/VC同時上市退出的案例數同比下降13%,而通過并購性質,包括SPAC實現退出的案例數增長了29.7%。我認為兩個數據之間并不一定存在強關聯,但客觀來看,投資機構對于并購退出的意愿無疑是更強烈了。

其次,上市公司和產業集團為打造新的營收增長點也存在著比較迫切的并購需求,剛剛已經提到,他們已成為國內并購市場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因為過去幾年資本市場的過熱導致一些企業估值透支,也催生了比較迫切的被并購需求,尤其是集采背景下產品線單一且同質化嚴重的企業,可能大多數將以并購的形式轉讓給多產品線的平臺型公司。

最后,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機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性撤退或業務轉移也會產生一些并購機會。

總而言之,想完成一筆成功的并購并非易事,我想這也反映在國內并購市場進程相較國外仍發展緩慢上。一個成功的資產收購同時加上成功的產業協同,最后實現收益的正增長,這才是成功的并購。在資產收購端,并不是簡單的資金交割了,交易即結束了,這往往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同樣在產業端也是一樣,完成了人、財、物的收購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那第二步是什么呢?

第一步是資產的收購,而第二步是產業的協同。高特佳控股了幾家標的,客觀的說管理壓力是巨大的,我們花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投后管理和賦能中。在新周期下,產業進行擴張的意愿其實相對較弱,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實現產業協同、業務協同、資源協同,價值鏈協同,挑戰仍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對于投資機構來說,是不是能夠從一筆并購交易中獲益,是最終考量成功與否的標準。在目前經濟下行期,并購交易存在更多風險:標的本身業績持續增長的可能性是多少?創業團隊是否存在套現離場的可能?LP是否更加謹慎,沒有強烈的出資意愿?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客觀意識到并購面臨著更長的退出周期,需要經過比以往更加漫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資產的收購和產業的協同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而實現正收益又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所以說要完成一筆成功的并購道阻且艱。但就像我們依舊堅守在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一樣,相信目前的挑戰和困難也都是階段性的。希望我們都能保持堅定信心和耐心,共同期待迎來產業的春暖花開。

最后,再次感謝大家的聆聽,提前祝愿大家中秋快樂,謝謝!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