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滾動 >
劇透!五位大科學裝置專家齊登2022海交會暨格致論道?灣區講壇
2022-12-22 15:11:43   來源:壹點網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網易微博

12月24日下午,作為2022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4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的特邀講壇,格致論道·灣區第20期“破局”,將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辦,由廣州市科技局主辦,廣州物聯網研究院、廣東科學中心承辦,廣州科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館聯盟協辦。

本次活動將于24日通過央視頻、中國科普博覽、嗶哩嗶哩、微博、蔻享學術、南方+、萬象曰視頻號、廣東科學中心微博等平臺同步直播。

圖片1.jpg

五位登臺嘉賓,來自不同的領域,卻都圍繞國之重器進行科研攻關。他們將匯聚同一舞臺,分享我國科研人員如何攻克“卡脖子”技術,縮小甚至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故事。

自2019年以來,這是格致論道·灣區連續第四年攜手海交會,受邀成為大會高端論壇。目前,海交會走過23個年頭,被譽為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海外人才交流平臺。而格致論道·灣區憑借精致新穎的舞臺呈現、知名頂尖的專家講者、生動有趣的科學內容和成熟專業的網絡傳播,吸引了大批忠實的海內外受眾,成為海交會的一大特色。

中國已建成投資最大的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圖片2.jpg

中子散射是探測物質微觀結構的重要手段,比如要探測物質磁性、原子核位置、大的工程試樣內部缺陷、原子與分子的動態運動過程等都可以通過散裂中子源裝置完成,但由于投資大、技術復雜、實驗難度大,散裂中子源裝置建造的關鍵技術只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里。過去我們國家有科研需求都需要奔赴國外,長時間等待輪候以使用裝置,并且成果必須對外公開。

陳延偉曾在意大利核物理研究院南方國家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參加了該實驗室重離子加速器的建設,后回國參與建設屬于中國的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一雙探測微觀世界的“火眼金睛”,可以讓國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多個領域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前沿科學諸多領域的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東莞建成,它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建成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工程,填補了國內脈沖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并在多個領域展開了重大創新研究,包括對深海潛水器、高鐵車輪等大型工程部件的檢測,為磁性材料、納米功能材料等高性能材料攻關提供技術平臺,為腫瘤治療提供技術支撐……中國散裂中子源還有哪些創新突破和產業應用,期待陳延偉帶來分享。

落地灣區:國內首個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

圖片3.jpg

很難想象,目前國內使用的航空輪胎,沒有一條是國產化的,而且一條航空輪胎的使用壽命僅僅三個月左右。受高品質橡膠原材料、數字輪胎軟件、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裝置的限制,我國的航空輪胎長期被國外壟斷,且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更談不上國際競爭。為解決我國航空輪胎依賴進口的問題,2020年,王杰所在的團隊毅然決定攻克這個“卡脖子”難題。最終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這項“國家需要”落在了廣州黃埔,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應運而生。

航空輪胎的技術門檻高、研發難度大、工藝要求苛刻。王杰認為,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基礎科研設施的缺失,致使目前我國航空輪胎研發步履維艱。王杰所在團隊在18個月內,一步步攻克仿生橡膠、數字化輪胎工業軟件等難點,從無到有,建起國內首臺套“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填補了國內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平臺的空白。

現在我們離國產化航空輪胎投入使用還有多遠?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會交出滿意的答案。

鑄造國之大“鐘”,雕刻民之用“時”

圖片4.jpg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的張首剛主任,帶隊攻關十余年,打破外國壟斷,研制了系列新型原子鐘:國際首款、性能領先的激光抽運小銫鐘產品,打破了美國獨家壟斷并出口歐洲,服務于國家標準時間、北斗、5G、電力和國防等系統,避免了多個重要設施癱瘓;繼美國之后,能夠進行守時的銣原子噴泉鐘;還有世界第一臺空間光鐘……近3年,實現了國家標準時間的自主可控,性能國際先進。未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還有著怎樣的“時間”計劃呢?我們拭目以待。

南海的“深海綠洲”:冷泉

圖片5.jpg

2002年,我國引入“冷泉”概念。2003年初,王淑紅開始讀博士,主攻天然氣水合物和冷泉方向。可以說,她見證和參與了我國冷泉研究的發展和進程。

南海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資源,而海底冷泉是探尋天然氣水合物的重要標志之一。科研人員往往需要運用多種手段對冷泉活動進行觀測和取樣,從而更好地查明冷泉區的地形地貌及其分布范圍,為開采可燃冰奠定基礎。但由于探測技術有限,早年間我國冷泉研究落后于發達國家。如今,我國擁有了一系列技術領先的深潛器如蛟龍號、奮斗者號等,科研人員有了更多機會潛入深海探測。王淑紅及其團隊自主研制了一批海底冷泉原位觀測設備,能更好地對海底冷泉活動進行觀測和取樣。

荒涼黑暗的海底為什么會形成冷泉及冷泉生態系統?為什么說可燃冰是未來新能源的翹楚?王淑紅將從她的科研出發,帶來最新的解讀。

探秘地球最大火山:大塔穆海底火山

圖片6.jpg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錦昌與國際科研團隊合作,發現并提出“地球最大單體火山”是太平洋海底里的大塔穆火山,近年來他多次領導和參與科學調查航次,出海開展綜合地球物理探測與研究,透過厚厚的海水,給火山量身高、測體重、照CT、心電圖……由此張錦昌取得了一系列關于海底火山地形結構和形成演化的科研成果,本次講壇上他將揭開這座海底火山的神秘面貌。

12月24日,讓我們跟隨這群仰望星空的人,集智聚力,共話行業破局之道。

(供稿單位:廣州物聯網研究院 通訊員:雷錦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uirui]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5855973@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中國焦點日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2022005074號-20,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